北京时间2025年4月30日,神舟十九号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东区区域成功着陆,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身体状态良好,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12次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核心事实:官方确认的技术突破
1.快速返回技术验证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通报,此次返回采用“5圈快速返回”技术,从空间站撤离至着陆全程仅约50分钟,较神舟十三号任务缩短约16小时。

2.黑障区通信实现突破
官方首次确认:通过升级中继卫星与地面测控系统,返回舱在黑障阶段(高度约80-35公里)实现了关键遥测数据断续传输,全程通信中断时间压缩至3分钟内。着陆后直播画面显示,航天员蔡旭哲于黑障结束后第一时间报告“状态正常”。

3.着陆场应对极端天气
因着陆场区突发8级大风,原定4月29日的返回计划推迟至30日。央视新闻报道,着陆场启用东区备份场地,提前部署抗风型雷达设备和直升机红外辅助搜索系统,确保恶劣气候下搜救效能。
航天员任务数据
在轨时长:180天(2024年11月1日-2025年4月30日)
出舱活动:执行3次出舱任务,累计舱外作业28小时15分钟
人员构成:蔡旭哲(指令长,第2次飞行)、宋令东(1992年生,最年轻现役航天员)、王浩泽(女,载荷专家)蔡旭哲13:51分出舱

国际关注焦点
路透社援引欧洲航天局专家评论:中国在黑障通信领域的进展“显著缩小了与美国的技术差距”;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官网发文祝贺,特别提及“中俄载人飞船陆地着陆技术路线的协同性”。

官方总结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表示,神舟十九号任务验证了空间站常态化运营阶段“滚动备份”模式的可靠性,后续将按计划开展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及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